浅谈高中美术特长教育的五个误区

2019-08-20 15:10

摘自:《中国教育人博客》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全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美术教育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美术在学校的“小学科”地位较以前有所提高。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美术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美术特长教育正是在这种大好形势下产生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各地学校相继创办高中美术特长班,其中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有:青岛市第六中学,大连市第十五中学业,杭州市第七中学,长沙市第十八中学,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江苏省办得较成功的学校有:南京市宁海中学,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原无锡市华庄高级中学)。苏州市第六中学等。这些学校为高等艺术院较输送了大批美术人才,在其办学过程中,已逐渐探索出了一条“特色立校”的成功道路。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现行高考制度,人才评价机制影响下,许多中学面临很大的办学压力,虽然素质教育呼声高涨,很多中学为了生存和发展,暗里扎扎实实大搞应试教育。“美术特长教育”正可以提高学校的高考升学率。于是“美术特长教育”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教育。因此,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是紧密围绕高考的,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美术特长教育存在许多误区,现分析如下:

一、美术特长教育培养目标的误区

综观全国几所著名的美术特色学校。其美术特长教育的培养目标往往局限于为高等美术学院输送合格学生上(如杭州市第七中学),注重专业技能的继承和发展。立足于造型基础训练,忽视了学生真正的美术素质的培养,走入了技能教学的误区。对我国学校美术教育影响较大的目的论有:国外夸美纽斯的“技法中心论”,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及艾斯纳的“科目中心论”。中国当代学者根据我国学校美术教育的特点。也曾作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如王大根先生在《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一书中提出超绘画性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将学校美术教育目的分为社会性和个体性两大类。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先生在《美术及其教育》中提出“美术教育综合目的论”,全面实现他所论及的情感、智力、技术和创造四种价值,并强调这种综合目的论的有机性和即时性特征,南京艺术学院顾平博士也提出了“果体结构目的论”。这些理论为我们中学美术教育的目标指明了方面。即要以实现人的终身发展,完善学生的人格塑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标。一方面为学生进入高校打基础,另一方面要适应其终身发展的要求,美术特长教育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有待专家的研究论释。

二、学生及家长认识的误区

艺术高校扩招给许多有志的青年带来机遇,对促进美术事业的繁荣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艺术高考录取分数线一般是普通本科线的60%左右,要比别的专业低100至200分。这些因素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学生把读大学的希望寄托在艺术高考上,据有关部门统计2004年山东省有近十万名艺术考生,江苏省也有二万四千名美术考生。许多学生抱着“报考普通大学无望,只好学习美术,去考艺术院校”的想法纷纷涌入高中美术特长班学习,为自己寻找升入大学的机会。由于这种认识上的误区,许多没有美术天赋、文化成绩不佳的学生进入高中美术特长班后,感到学习非常吃力,由于对美术本来就没有什么兴趣,不可能有学习的主动性,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这些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虽然有人能侥幸考上高校,但大多是一些较差的学校,有的只能考个大专,有许多学生名落孙山,进入高校的那部分学生其今后的发展也较困难,而真正爱好美术的学生其求知欲,刻苦精神及志向抱负均非不爱好的学生所能比的。他们往往能主动去探究,其学习效率较高。那些考上名牌艺术院校及大学毕业后有所建树的学生大多是热衷于美术的爱好者。

三、专业课程设置的误区

课程设置涉及到办学的方向、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目前许多美术特色学校的课程设置,一切为高考服务,高考考什么内容,课程就安排什么内容,走入了课程设置的误区。如长沙第十八中学专业课程是这样设置的:高一第一学期总课时320节,其中素描256节,设计64节。第二学期总课时304节,素描128节,色彩112节,设计64节。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总课时320节,素描144节,色彩96节,设计80节,第二学期总课时320节,素描160节,色彩80节,设计80节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总课时320节,素描128节,色彩112节,设计80节。第二学期总课时384节,素描色彩共256节,设计128节。而青岛第六中学围绕以“培养美术特长生应具备的对形象的感受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和丰富的艺术情感为重点,让学生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掌握一定层次的绘画基础、设计基础和表现技能,并达到高校入学和适应于终身发展的要求”这一培养目标。其课程设置分为三部分①美术专业必须修课:包含素描、速写、色彩、平面设计和空间设计。②美术专业选修课:以服装、工业、环境、装潢、电脑美术设计为选修内容。③美术课外活动及创作活动。这两所学校都没有把美术欣赏课列入其课程计划,而南京宁海中学在高一年级加入了“美术文化与作品欣赏”的内容,还穿插了室外写生,艺术实践活动。我们认为美术特长班的专业课程设置一方面要覆盖美术高考必备的基础课程,又要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实施素质教育,要体现科学、合理、多而不杂、目的层次分明,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教学评价的误区

长期以来,我们对评价的消极影响认识不够,产生许多评价误区,阻碍了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例如美术特长教育容易走入过分强调评价标准统一的误区,一切以美术院校高考评分标准为依据。中学任课教师不断教学生该如何适应不同院校的“画风”,熟悉其绘画“路子”,限制了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科学注重“求同”,艺术注重“求异”,“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另外,过分强调评价结果的量化,迷信数字,忽视了难以量化的诸如非智力因素的评价,艺术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唯一。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评价的消极影响,高中美术特长教学主要目标是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直面高考,不可回避染上功利色彩,但我们应遵循艺术自身的规律,既注重基础教学的相对稳定性,规范性和完整性,又关注基础教学向上街接,导向未来的发展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目前以考试要求作为惟一评价标准。师承喜好带来的门户之见,左右着教师的判断,使我们在面对个性纷呈的学生作品时,作出片面的甚至错误的判断,产生误导。我们应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确立合理的评价标准。美术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评价标准的多维性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我们应以“求同而存异”、“忘我而有生”为原则。“求同而存异”。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艺术的共性,又要遵循艺术自身规律,保护学生的艺术个性发展。“忘我有生”要求评价客观公正,摒弃门户之见。以学生发展为本。另外我们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抑贬扬褒,要多鼓励表扬学生,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五、特长教学走入“特点”教学的误区

笔者曾到南京宁海中学及苏州市第六中学及省外一些学校去参观学习,发现有些学校美术特长班的教学搞得轰轰烈烈,而同一所学校普通班美术教育则仍得不到重视,艺术楼盖得豪华、气派,而普通班学习美术的设施设备却得不到保证,每到期中、期末考试前,美术、音乐欣赏课必须提前结束,让路给其他学科复习用,学校舍得在特长教学上投入人力物力,而忽视普通班美术教学,使特长教学成为“特点”教学,这些学校在普及型美育上做得还是不够的,究其原因还是美术特长教育可以产生高考升学效应,可给学校带来其他学科比不上的经济效益,于是两种“本是同根”的美术教育却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而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在特色与普及教育方面作了“普特互动”的尝试,即普通班除开设国家规定的美术欣赏课外,可选修特长班的课程,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特长班学生可转入普通班学习,普通班学生有这方面兴趣爱好的,通过选修及兴趣小组活动,掌握一定基础后可转入特长班学习,学校尝试以特长班教育带动全校的美术教育。而不是搞纯粹的“艺术特长应试教育”。

美术特长教育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全国各地的美术特色学校都在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美术特长教育之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我们不可否认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面向未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美术特长教育,如何走出美术特长教学的误区,这需要专家及同行共同努力,不断研究和探讨。我们应发挥其在美育中的以点带面的作用,为开创新世纪的美术教育新局面作出它应有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顾平《学校美术教育方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3.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美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杨力《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回顾与21世纪的展望》《中国美术教育》1999年第1期

5.吴应良《管理与研究并重、普及与提高结合》《中国美术教育》1997年第6期

6.向祖德《关于学生艺术特长线的思考》《中国美术教育》2004年第3期

7.张磊《关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4年第3期

8.宁海中学课题组《高中美术班专业课及高中欣赏课教材编写与实践》成都三中课题组《艺术特色中学办学模式》

9.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课题组《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研究》

10.吴江东《学生为本、发展为重,鼓励为主----高中学术特色班教学评价的一点想法》